需要一个更好讨论和解决问题的工具
现有讨论解决问题模式的缺点
现有讨论模式的缺点。不管是微信还是钉钉,讨论之后的信息收集,检索都很麻烦,而且非常不正式,有些东西讨论了一半,是否重要每个人全凭借自己的个人经验来判断,造成不回复,或者觉得不重要,优先级,排序很低等等各种问题。
讨论的问题需要可以随时检索,可以复盘,查找原因
有些问题讨论后就没结果了,可能是多方面造成的,比如,这个问题不值得讨论,客户不准备进行下去了。或者实施的成本比较高,公司吃不消。或者是这个问题没有纳入考核,没有和每个人都切身利益关联起来。或者有更高优先级的问题要解决,这个优先级很低,。。。问题不可怕,可怕的是没法复盘,后来争论起来,发现当初的理解都出现偏差了,知道偏差还好,说明大家记忆还不错,就怕大家记忆也模糊了,当初的措辞,说话不严谨,可能造成他人的误解,或其他各种问题,这时候如果可以查询,检索当初的讨论就非常有必要了。也就是重要的问题讨论,不能随便在微信或钉钉上面。要在我们自己可以检索的系统里。如果照顾习惯,要在微信或钉钉上面讨论,那最好也要找个微信或钉钉机器人,自动记录下来,存储到我们的系统,并且建立全文索引,随时可以查询每一句话的上下文。
讨论的内容不能撤销,可以修改
讨论的内容不能撤销,可以修改。因为错误的内容会造成误解,但发布者撤销后,发布者似乎没有责任了,但影响还在。如果系统有纠正的能力,就会把原先看过这个错误的信息的人都找到,自动给他发新的信息。这里的修改的意思是,发布者可以发布一个新的信息,告诉大家原先的信息不准确。这样以后复盘,查找原因也不容易扯皮
每个员工都可以给自己和他人建立任务
每个员工都可以给自己和他人建立任务,甚至是自己的上级或老板。因为解决问题,就需要一个解决方案,而一个解决方案就涉及到具体的一系列任务。有些任务还需要上级或其他部门来配合。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牵头的员工可以新建多个任务,比如,自己该执行那几个任务,需要上级配合的任务有哪几个,需要协调其他部门执行的任务有哪几个。这些任务记录后,管理人员把和这个员工执行无关的其他任务收集起来,判断优先级,需要上级或其他部门协作的任务,就去其他部门协调人员一同解决。
每个任务,最好都包含任务的检查人员,执行标准,重要性,优先级,估计完成时间,等等必要的一些属性。对不同优先级,不同重要性的任务,公司可以做一些流程性的规定,比如,重要性是3级以上的任务,需要中心部门的人来确认任务内容,等等。
任务的拆解
管理人员制定的任务往往比较空洞,大而虚,在任务系统中,管理人员可以设定一个大的任务,执行人员可以分解为具体的任务。管理人员可以查看这种分解是否符合实际需要。如果有偏差可以讨论。如果是有具体实战经验的管理人员,也可以直接把任务分解,只有具体,可执行的任务,才能有效的激励员工,就像玩游戏具体的一个关卡一样。而大而虚的任务最好不要提出来,这种任务落地就需要几十天,时间估计不准确,浪费严重,执行过程中还会有很多问题,偏差,这种大而虚的任务只能作为一个愿景,而不是具体的执行任务。具体执行任务最好是具体到某个事情,可以当天完成或几小时完成。
管理人员可以调整任务的优先级和改变任务的执行人
执行的人,往往只顾眼前的任务的执行,他们一般信息缺失,不可能知道公司的所有管理信息,所以不可能非常正确的判断一个任务优先级。而管理人员经常开会,这方面的信息是比一般员工知道多很多的。所以任务的优先级可以让管理人员直接调整。调整优先级的时候,调整的人要做一些书面说明,为什么要这样调整,调整的必要性,等等,执行的人要第一时间收到,如果执行的人有不同的意见,可以让调整的人继续详细解释一下,这样,执行的人就知其然,知其所以然,便可安心的去执行。同时这些调整的记录都要保留,以后可以发现公司的经营问题,比如,调整优先级错误了,是什么因素造成的,要不要奖励处罚。。。
如果发现任务的执行人非常忙,任务很多,那么管理人员就需要协调其他人来帮忙,甚至跨部门的人,只要是闲人都可以来帮忙。因为所有人的任务都在系统中,就很容易发现每个人的工作繁忙程度,可以找空闲时间较多,任务较少的员工来做助手,辅助繁忙的员工完成任务。